——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当美国对华加征125%惩罚性关税、取消800美元跨境免税额度的政策生效进入倒计时,在中国电商平台上某瑜伽服单品却逆势创下日销10万件的纪录——售价仅为美国本土市场的1/10。这场看似荒诞的关税博弈,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贸易规则重构的深层矛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威逼利诱的合纵策略既低估了中国供应链的市场韧性,更忽视了跨境电商效率即规则的底层逻辑。
美国以关税为武器的“交易艺术”终将反噬自身,跨境电商的突围关键在于构建效率“护城河”。他指出,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凝聚多边共识,到稀土管制与数字贸易规则双轨反制,当全球贸易进入规则“混战期”,唯有多边协作、规则突围与技术升维方能破局。对跨境电商而言,一方面通过RCEP升级构建近岸仓+区域标准新体系,另一方面借力AI选品、数字人合规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加强多边合作应对单边强权霸凌
中国经济时报:近期,美国罔顾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利益平衡结果,打着所谓“对等”的旗号,滥施关税政策,据报道,本周将召开联合国安理会非正式会议,讨论美国加征关税问题。对此,您有怎样的观察和期待?
杜国臣:近段时间以来,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发动的“关税战”违反了世贸组织(WTO)规则,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严重损害了各国共同利益,这种单边主义和强权霸凌行径也给联合国和多边主义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期待看到联合国各机构对美国“强权霸凌行径”进行讨论,也希望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为维护各国正当的发展权益凝聚共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我国主张通过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凝聚共识,在全球贸易体系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维护多边体系,维护大家共同的利益,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应对单边霸凌的最明智选择。
稀土管制是兼具短期震慑与长期布局的战略工具
中国经济时报:稀土管制能否持续反制美国技术遏制?
杜国臣:在中美关税博弈的情况下,稀土管制是兼具短期震慑与长期布局的战略工具。从短期来看,我国在这一时间窗口,针对美方依赖度较高的稀土供应链提出系统管制措施,实施精准打击,对美国是一个警告,让美国正视相互依存的现实;从长期来看,需建立稳定的战略物资监管框架,将稀土等关键资源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平衡点在于:既要通过“稀土牌”争取谈判筹码,更要推动建立矿产资源全球治理规则。建议同步加强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形成“实体+数字”双重反制体系。
跨境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效率
中国经济时报:中美关税交锋对跨境电商供应链影响几何?
杜国臣: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800美元“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取消和滥施125%惩罚性关税。受影响最大的是直邮小包模式,而提前布局海外仓的企业,可通过库存调节转嫁成本,最终也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短期会增加企业成本,但要看到,跨境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效率而非“免税”政策红利。跨境电商通过B2C直连,大大节省了中间交易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很受消费者欢迎。美国对“小额包裹”极限施压,可以说是一个歧视性关税政策,是对输美商品采取的报复性关税措施。但美国也将为此付出非常大的行政成本,因为小额包裹的执法成本是很高的,美国查这些包裹的行政成本和其关税收益不成正比,是自讨苦吃。在取消800美元“小额包裹”免税政策这件事上,美国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推动将小额免税数据跨境等纳入RCEP升级条款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应如何通过区域贸易协定重构贸易规则?
杜国臣:短期需在WTO电子商务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升级版中纳入跨境电商标准,重点解决小额免税、数据流动等新型问题。长期应推动专项国际规则制定,建立独立于传统贸易的数字化治理框架。
在RCEP框架下重点突破三个层面:一是规则纳入,推动将小额免税数据跨境等新型议题纳入升级条款,目前RCEP电商章节仅覆盖基础框架;二是标准共建,联合东南亚国家制定跨境电商产品认证、物流时效等区域标准;三是争端解决,比如,建立专门的跨境电商特别仲裁庭等。企业层面要把握新兴市场机遇,同时,通过产品升级(提升高附加值品类占比)和品牌建设提升抗风险能力。数字技术推动贸易方式变革的趋势不可逆,政府与企业需协同推进海外仓网络优化(比如提升全球覆盖率)和支付体系完善,构建数字“丝绸之路”基础设施。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